文学作品展现一定的意图,读者可以自己去理解,即便很多读者理解的不一样,也不耽误文学作品的传播。文学作品的意图有多个层次,并不是读者自己理解的那样,倘若深入到作品内部,就可以看到多个层次的表达。
文学作品展现了作者的意图。作者想要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意思,或者传播欢乐的情绪,或者传播悲哀的情绪,或者传播淡雅的情绪。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,都按照作者的思想来,也都是作者组织语言之后形成的。作者想要表达什么,就要通过语言文字来传达。但作者传达的这种情绪是否能被读者理解,还是一个未知数。作者的表达带有一定的主观情绪,表达过程中会出现个人化的叙事和抒情,很容易带有个人的语言习惯,带有个人的表达习惯,以为这样表达就是最恰当的,可以让绝大多数读者理解。但作品发表之后,却大大超乎作者的意料。因为很多读者理解的和作者表达的是不一样的。就像一个主播在推销商品一样,他以为粉丝们看的都是他推销的商品,看的是他的表演,听的是他的广告词,其实很多粉丝根本没看他表演,而是看他的背景是什么,看他和什么人在一起。看他手上戴的什么首饰,穿的什么衣服,看他用了什么工具,配了什么音乐等等。作者写完之后,发表了,心满意足,以为作品完全表达了自己的意思。很多作者根本没有考虑过作品是否产生的歧义,是否存在让读者误解的语言。作品发表之后,很多读者能理解,也有一些读者根本不理解,以为作者写的失真,或者作者比较矫情。倘若作者想要纠正,就一定是徒劳的,因为读者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,虽然这种看到是一种片面的看到,但读者相信自己的眼睛,不是作者能够左右的。
展开剩余68%文字本身会产生歧义,尤其是很多文字组合起来之后,产生的歧义会更多。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种种歧义的产生,不确定性、朦胧性、多样性等共同构成了作品的美学属性。倘若文学作品都是大白话,直来直去,又没有说出什么真相,那么作品就等于废话的集合,没人愿意看了。作者写成作品之后,作品内部会产生文本意图,就是文字表达的意图。作者理解的是一种意图,文本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意图,或者表达的是多种意图,读者只选取了其中一种意图,或者读者根本没有理解文本表达的意图,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发现,去寻找,只会看到自己喜欢看到的内容。文本产生之后,会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,内在的内容和情感又是朦胧的,只能靠读者自己去体会。读者读到文字之后,会产生一定的想象,这种想象是因人而异的。正是因为这种种想象的不同,才让文学作品异彩纷呈。就好像客观世界摆在那里,每个人看待客观世界的角度和思维都不一样,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也不一样,这就是客观世界存在的意义,虽然这样的世界不一定是真实的,但每个人都认为是真实的。文学作品也是一样,虽然很多是作家虚构的,但内容来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,显得比较真实,读者会陷在这样的语言逻辑之中,不能自拔。
连接作家和读者的是文本,文本本身会产生多种意图,并不一定按照作家的意思来传达内容和思想。在一定意义上说,作家的创作构成了作家和读者沟通的文本。这种文本并不可靠,容易产生多种意图,而这多种意图是作家不可预测的,也是读者不可预测的。虽然作品本身有主要的内容和情感,也有作家颇有风格的语言文字,但这样的作品传达的意图不是单一的,甚至很多是作家不可预测的。作家想要传达什么意图,读者不一定理解,读者理解的作品意图不一定是作家传达的意图。也就是说,作家创作了作品之后,作品文本产生了歧义,尤其是读者理解起来会按照自己的意图来理解,并不一定按照作家的意图来理解,最终读者产生了不同的感悟。一部《三国演义》,有人喜欢张飞,有人喜欢刘备,有人喜欢曹操。虽然作者有“拥刘贬曹”的倾向,但照样有人喜欢曹操,认为刘备过于虚伪。一部《红楼梦》,有人喜欢贾宝玉,有人喜欢林黛玉,有人喜欢王熙凤,有人喜欢晴雯。读者不同,喜欢的人物不同,看的角度也不同。
优秀的作家不会指导读者阅读,也不会故弄玄虚,而是会在文本的表达方面用尽心思。当文本呈现多种意图的时候,作家是无法控制的,而读者自己理解起来感觉丰富多彩,觉得作品内容和情感层次丰富。当然有作者对作品进行了过度解读,过度宣传,最终不是那么回事,或者说宣传歪了。作品怎么表达是作家的事,甚至超出了作家的想象,而读者怎样解读也是读者自己的事,甚至超出了读者的预期。倘若读者在读一部作品的时候,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,中间的情节完全靠自己想象就能补充,那么这样的作品无疑是平庸的。倘若读者看了开头,猜不到结尾,也不知道作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,而且被作者颇具魔力的语言诱导,一步一步读下去,就有可能读完整个文本,才会感觉作者构思巧妙,文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。作家写作就是要他人看到,要表达作家的思想和情感,要写出一些人们喜欢看的故事,当然还要有一定的艺术魅力,尤其是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和风格。但这样的文本会有多重意图,其中包含作家的意图,读者解读起来,容易造成误解,却偏偏不知道。
作品是沟通作家和读者的桥梁,包含了作者意图,展现了文本意图,而读者带着自己的意图去读,想读到什么就会发现什么,不想读到什么往往视而不见。“好书不厌百回读”就是这么回事,读者经过反复阅读,可以纠正自己的阅读偏颇,逐渐理解作者的意图,揣摩丰富的文本意图,从而放弃偏见,看到作品内部更多的可能。
发布于:河北省五五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